2017年5月4日,辽宁省沈阳市,沈阳一商场青年节举办“强迫症”发烧友实验展,体验心理主题测试。
全球超过8000万人患有强迫症,其中大多数人都无法从现有的治疗中得到解脱。
对强迫症的诊断并非易事,它往往与其它精神疾病和失调性疾病相关联。
“分分钟逼死处女座”的微信头像、杀死强迫症的XX张图片,每每出现这样的话题,在网络上就会引发热议。
我们总是将有以下小偏执或者小怪癖的朋友称为强迫症患者:反复洗手、卫生纸要沿虚线撕开、筷子朝着一个方向摆、坐在固定位置吃饭、洗澡时沐浴露一定要挤3下……大多数人会用强迫症来形容希望事情分毫不差的人或者过分的完美主义者。
其实强迫症是一种精神性疾病,焦虑、抑郁、恐惧、狂躁等强迫观念和行为伴随其左右。
不同于个人的小怪癖行为,强迫症的个中真相有时非常严重,重度患者受病症的困扰,不受控制地重复同一动作,严重威胁了正常生活。
无法停止的人强迫症并不是想让事情分毫不差,或者对整理东西格外挑剔,它代表强迫性精神障碍。
在国际疾病分类中,对强迫症的描述为:“此症候群的基本特征是频发的强迫性想法或强迫性行为,强迫性想法令有这种想法的人产生厌恶,而强迫性行为是人们为了摆脱这种讨厌的想法而做出的举动。
”多数时候,强迫症患者感觉大脑不属于自己,他们存在令人难以理解的共性特征,即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符合逻辑,但就是停不下来,无法控制自身的偏执行为,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而愈是感到紧张和痛苦。
行动和思想“分家”是强迫症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所做非所想,让他们备受煎熬。
故障出在哪里?强迫症的发现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
在最早的时候,人类不知思想来自何方,所以对这一症候无能为力。
面对人体的各种器官,如果不借助辅助工具,当时人类对这些器官的作用也无法做到一目了然。
心脏是人类长久以来认定的情感发源地,即使今天我们理清了情感的准确来源,但依然沿用“心事”一词来代替思维。
本质上讲大脑“定义”了人类的一切,如性格、情感、记忆等。
当向爱人表达爱意之时,发出“我爱你”三个字指令的并非是心脏,而是大脑。
所以说,如果从科学角度来讲,“我内心深深地爱着你”应该修改为“我从大脑深处爱着你”,听起来很怪,但这是事实。
在大量的成瘾症研究积累之下,剑桥大学心理学家特雷弗·罗宾斯(Trevor Robbins)带领团队研究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如何运作。
他发现成瘾症与强迫性行为存在某种关联(强迫性行为指那些下意识做出的行为)。
他们认为,强迫症是某种特定行为的成瘾症,是一种行为成瘾。
在进一步研究中,他们发现在大脑深处某个特定区域的活动对强迫症的形成有所贡献。
对强迫性精神障碍而言,大脑中与它密切相关的部分是脑基底核。
脑基底核是位于大脑基层的结构组织,它们广泛接收来自不同大脑区域的信号,并将信号反馈回相同的区域,从而形成闭合循环。
脑基底核会协助筛选互相矛盾的想法和行为。
强迫症患者脑中某些循环的过度活跃,会导致部分念头难以被过滤。
例如,手弄脏了,这个念头会进入大脑,正常人的反应是洗手,洗手之后,这种念头就会消失,但对于强迫症患者,这种想法会在大脑中无限循环,不会因为洗过手就自然终止。
2017年10月18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的文章中,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博得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分析608个候选基因的测序数据,在人类基因组鉴定出4个与强迫症有亲密关系的基因。
这些基因被发现在与强迫症关联的神经通路中发挥作用,其中包括血清素和谷氨酸盐信号传递及突出联系,这些很可能是潜在的药物作用靶点,用于精准治疗强迫症。
扭转无限循环强迫症的诊断并非易事,它往往与其它精神疾病和失调性疾病相关联。
强迫症可能与这些疾病同时发生,或与这些疾病有极为相似的症状,导致较大的误诊几率。
例如,强迫症与精神分裂症有较高的相关度;重度抑郁症患者和强迫症患者的相似程度比正常人高10倍;强迫症和躁郁症在焦虑障碍上相似度极高。
准确诊断是关键的第一步,后续治疗手段则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临床医学专家认为,思维受损与强迫症有切不断的关联,所以针对强迫症的治疗,对大脑“下手”是首选。
强迫症患者在面对焦虑时可以考虑暂缓其惯性行为。
例如,手碰到厕所门把手后,有些患者会认为手脏了,可能会一遍遍洗手,这种情况下,可以建议患者推后半小时再洗,患者与焦虑感亲密接触的半小时,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时间,重复几次之后,部分患者的强迫症状有所减少。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络我们删除【王鹏医生微信个人号:a18566196523,想咨询更多专业意见,请搜索微信号添加】寻求文章推广、广告合作请与我们微信联系!